北京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兼有管、文、经等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北京大学第二分校始建于1978年。1985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电子信息职业学院。1998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前隶属原电子工业部,改制后隶属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2002转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
学校设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信息系统系、经济管理学院、基础部、社会科学部、继续教育学院、计算中心等教学机构,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号与信息处理等2个信息产业部部级重点学科,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信息与通信系统、信息获取与检测等2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有传感器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计算机系统、通信原理、TRS、JAVA、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姿态控制、过程控制等现代化实验室,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品牌专业。学校面向全国17个省(市)招收电子、通信、计算机、经济学等15个专业四年制本科生。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11人。
学校坚持以“高质量、有特色”求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文化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历年来,我校学生在北京市普通高校数学、物理、英语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JAVA年会和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十五”以来,全校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640篇,出版著作60余部,其中在三大检索上被检索的学术论文35篇;学校教师承接各类科研项目3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58项;张福学教授主持的“气体摆式惯性器件系列”获得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另外学校还有近10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学校设有多个研究、开发机构,担负国家和电子行业的科技攻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重大研究任务,在传感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汉字识别、图像重建和处理、管理信息系统、CAI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形成了局部优势和特色。TRS全文信息管理系统、汉字自动录入系统(OCR)、高分辨率便携式CBS扫描仪及以“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为代表的多项传感技术成果荣获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TRS全文信息管理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全面进入CERNET、CHINANET和CASNET三个中国互联网,其四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本部设在北京亚运村西侧的苇子坑,另有清河校区(文科校区)、昌平校区(一年级新生)、酒仙桥校区(继续教育)。占地面积15.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余万册。全校供教学使用的计算机终端约2400个,多媒体教室40余个,校园网覆盖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教工和学生宿舍,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工作平台。
上一篇:已经是最前一篇了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